合樂課堂,和樂成長
——談“小組合作學習”之“品讀感悟”的教學
梁才學校: 彭柱容 何夕健
【摘要】蘇霍姆林斯基在《給教師的建議》一書中提到:學生的讀寫水平和詞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積極活動的性質。小組學習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合作學習、積極探究、流暢表達,讓讀寫水平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得到有效的提高,讓學生快樂成長、和諧發(fā)展。我們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,探索出不同的教學方式。本文主要是介紹“小組合作學習”之“品讀感悟”教學的方式方法。這種教學方式以“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,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”為宗旨,以小組展示交流為學習方式,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思維、表達、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的鍛煉與發(fā)展。
【關鍵詞】 提煉觀點;探尋發(fā)現;遇見問題;表達感悟
【正文】
《語文課程標準》中指出: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,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。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,加深理解和體驗,有所感悟和思考,受到情感熏陶,獲得思想啟迪,享受審美樂趣。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、體驗和理解。單元整合教學正好符合這種“以生為本”的理念——它將內容相關或題材相似的兩篇文章放在一起(開始,我們是將四篇文章合在一起學習交流,實踐后發(fā)現一節(jié)課的時間不能深入學習交流,顯得有些“跑馬觀花”。經討論研究,我們改革為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習),讓學生在相對平等、自由的空間里,自己選擇相對感興趣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品讀感悟,然后將自己的思想與小組成員交流,取長補短,再取其重點與全班同學分享,共同提高。這種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,改變了以往的“教師教,學生學”、“教師啟,學生發(fā)”的被動學習模式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,每個學生都有發(fā)表自己觀點的機會,在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(fā)展。
也許有人會發(fā)出疑問:課堂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,那教師做什么呢?學生在課堂上就隨想隨說嗎?答案是:否。教師的角色重在課前的構思和課堂上的點撥。學生也不是漫無邊際地說,而是圍繞“我的觀點、我的發(fā)現、我的問題和我的感悟”四個方面進行討論交流。這四個方面的主語均是“我”,意在暗示學生尊重自己的想法,大膽表達。
我在一本書上讀到過這樣一句話:光聽不說,學生是容器;光讀不說,思維淺層次;光說不寫,只是假把式。語文課的任務就是聽說讀寫的訓練。為了讓語文課堂的聽說讀寫訓練落實,我們嘗試著以下這種“品讀感悟”的教學方式——
一、提煉觀點,培養(yǎng)概括能力
《語文課程標準》中指出:閱讀敘事性作品,了解事件梗概,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、人物、細節(jié),說出自己的喜歡、憎惡、崇敬、向往、同情等感受。為此,我們也為自己的教學提出一個目標:學生閱讀一篇文章,首先是整體感知,了解其主要內容,能簡略地說出自己的感受。學生圍繞“我的觀點”進行交流,說說敘事的文章描寫了什么樣的人物,談談寫景的文章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,并說出自己的理由,就能從整體上把握文本。
在學習以“父母的愛”為主題的第六組課文時,我們把《地震中的父與子》和《慈母情深》放在一起學習。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,分別圍繞“這是一位 的父親”和“如果請我擔任《慈母情深》的導演,我會選取 的鏡頭”兩個內容發(fā)表自己的觀點。結果,小組代表在與全班同學分享學習成果時,提出了這樣一些觀點:《地震中的父與子》中的父親是一個“勇敢”、“偉大”、“堅定”、“有著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”、“遵守承諾”的父親;“我們”會選取《慈母情深》中“作者向母親要錢時”、“母親用龜裂的手指數毛票時”、“第一次給錢”、“買一聽水果罐頭”、“再次給錢”的鏡頭。學生不但發(fā)表自己的觀點,還簡單敘述了印象深刻的場景或細節(jié)。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,他們已經完全把握住了文本的梗概,概括能力得到了真正的發(fā)展。
二、探尋發(fā)現,發(fā)展分析能力
中國教育學會名師講師團講師張祖慶老師曾說過:一個高明的語文教師,必定如一個優(yōu)秀的導游,將游客(學生)帶至風景點(文本),然后讓他們靜靜地欣賞,讓他們自己去領略風景(文字)的妙處,獲得默然心動的啟悟。 “我的發(fā)現”就是讓學生沉下心來,靜靜地欣賞文本,分析表達方法,領略文字的妙處。
大多數小組的學生都在《地震中的父與子》一課中找到文中父親說過的那句話:“不論發(fā)生什么,我總會跟你在一起!”不同的小組,其體會不盡相同——
有的小組代表說:“這句話讓我們想到:不論兒子是生是死,父親總要從廢墟堆里找到兒子,活要見人,死要見尸!‘不論……總……’這個關聯詞讓我們感受到父親的決心。”
另一個小組代表說:“我們從父親的這句話里體會到:不論旁人怎么勸阻,父親總要從廢墟堆里挖出兒子,跟兒子在一起!‘在一起’三個字體現出濃濃的父愛。”
還有的說:“不論有多大的危險,哪怕是再次地震,哪怕是死在廢墟堆前,父親也在所不辭!”……
一字一世界,一詞一天堂。孩子們在語言的世界里走進走出,就是在情感的世界里出出入入,就是在心靈的天堂里來來回回。有的時候,兒童的發(fā)現力是我們成人所無法想象的。我們不怕兒童發(fā)現不了,只怕我們成人不敢放手讓他們去發(fā)現。孩子們從文本中發(fā)現了語言描寫的方法及妙處,。
在學習《難忘的一課》時,孩子們同樣找到了一句最能體現愛國之情的語言:“我是中國人,我愛中國。”此時,作為老師的我沒有做任何解釋說明,只是用心地和孩子們一起攜手走進字里行間——
“正因為年輕的臺灣教師熱愛自己的祖國,所以才會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著這樣一句話——”孩子們心領神會地齊讀起那句話。
“正因為臺灣教師深愛著自己的祖國,所以才會先用閩南語,然后又用還不太熟練的國語,一遍一遍的讀著這樣一句話——”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齊讀起那句話。
“正因為臺灣教師和孩子們摯愛著自己的祖國,所以才會那么嚴肅認真,又那么富有感情地讀著這樣一句話——”孩子們深情地讀起那句話。
“正因為作者也熱愛著自己的祖國,所以才會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臺灣教師的手,激動地重復著這樣一句話——”孩子們激動地讀起那句話。
就這樣,在瑯瑯的讀書聲中,學生用心靈擁抱語言,和作者心靈直接交流;在瑯瑯的讀書聲中,學生盡情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;在瑯瑯的讀書聲中,課文的言語和精神營養(yǎng)已經轉化為學生心靈的有機部分。
情到深處自然濃。孩子們讀著讀著,發(fā)現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三次,更能表達愛國之情。此時,我水到渠成地提出了“反復”的寫作手法,同學們也輕松自如地了解了這種手法的特點及好處。這讓我堅信蘇霍姆林斯基多年的教育勞動經驗:搜集和加工事實是一種特殊的技能,有了這種技能,就能使知識經常地處于發(fā)展之中。學生不僅在分析他周圍發(fā)生的事物,而且也在分析自己的思維。這樣,學生就走上了自我進行智育的道路。
三、遇見問題,促進思維能力
《語文課程標準》中指出:學生是學習和發(fā)展的主體。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(fā)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,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,愛護學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充分激發(fā)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,倡導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學習方式。
有時候,教學就是一種遇見。我們在教學中會遇見文字,會遇見文字背后的人,會遇見讀文字的人,還會遇見問題與矛盾。水本無華,相蕩乃成漣漪;石本無火,相擊而成靈光。往往一個精當的問題能激起沖突,引發(fā)思考,激勵表達。如果我們教師能恰如其分地處理遇見的問題,那將會遇見意想不到的精彩。
在交流《慈母情深》一課的問題時,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。有的問題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,有的問題由組員解決了。最后,我選中了一個學習成績平平的同學的問題:“家里那么貧窮,母親為什么還要再次給我錢呢?”一石激起千層浪,同學們開始議論紛紛。有的同學說:“因為作者一直想買一本《青年近衛(wèi)軍》,母親覺得愛看書是好事,所以她再苦再累也要支持兒子。”有的同學說:“因為作者不是亂用了那一元五角錢,而是用來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,母親為有這樣孝順的兒子感到欣慰,所以再次給作者錢。”有的同學說:“母親認為讀書才有出路,他希望兒子讀書成才,就不用像她這樣生活得辛苦了。”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(fā),孩子們都感受到了一位慈母對兒子的深情。
一個善于思考的同學針對《地震中的父與子》提出了一個問題:“課文主要寫了父親救兒子,為什么題目不是《父親救兒子》呢?”針對這個問題,同學們也各有所見。有的說:“文中不僅寫了父親救兒子的事情,也寫到了兒子堅信父親、在危難中讓同學先出去,這位兒子也很了不起。所以題目要取名為《地震中的父與子》。”有的說:“因為兒子一直堅信:不論發(fā)生什么,父親總會跟他在一起,所以能表現出無比的勇敢。兒子也是這篇課文的主人公。”還有的說:“兒子這樣了不起,是因為他有一個堅守諾言的父親支撐著他,兩者密不可分。”學生就在這種零距離的對話中,相互“敞開”、“接納”與“分享”,達到了“文我一體”、“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”的美好境界。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便在這種小組探究活動中得到了鍛煉與促進。
四、表達感悟,提升表達能力
《語文課程標準》中指出: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,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。因此,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,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。要讓閱讀的內容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并積淀下來,教師的責任就是幫助學生在閱讀時將文本語言與他自己的情緒、情感交融、浸潤、糅合。整合教學中的“我的感悟”一個內容,就是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,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,表達內心的感受,真正享受閱讀的幸福生活。
在學習《地震中的父與子》和《慈母情深》的課堂上,孩子們最后發(fā)出這樣的感慨:父母的愛是無私的,是做什么事都先為我們著想;父母的愛是不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,只在乎孩子擁有什么;父母的愛是在你成長的道路上給你無數的幫助,帶我們勇敢飛翔;父母的愛是一句諾言,讓我們在困難中不害怕,在最危險的時候發(fā)揮巨大的作用;父母的愛是為孩子赴湯蹈火,寧愿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子女的生命……課堂上,因為有了這些肺腑之言,掌聲此起彼伏。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作為一個發(fā)現者、研究者和探索者,體驗到了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“權力感”,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滿足。此時,我們還擔心孩子們沒有學懂課文,擔心他們沒有從閱讀中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嗎?此時的語文,已不再只是文字、工具,它是情感的濃縮,是心靈的外顯,它已經悄悄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。
有人說:精彩而智慧的語文課,不在于教師講授了多少個知識點,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個為什么;不在于教師講解多么精彩,而在于學生是否能夠自由表達;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,而在于質疑、發(fā)現和創(chuàng)造了多少;不在于學生與老師配合得多么好,而在于學生是否能夠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,在于學生自信的旗幟是否能夠獵獵飄揚在生命的原野上……為此,我將堅定地行走在這種“合樂課堂”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路上,讓學生在這種生命課堂中盡情綻放精彩,“和樂成長”!
【參考文獻】
《給教師的建議》
《小學語文課程標準》
《名師講語文》系列叢書